化工流程中的操作方法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6日 11时0分
1、研磨
研磨是指用研磨机或研钵将块状的或颗粒状的物质磨成粉末状的小颗粒。研磨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表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反应的效率。
2、灼烧
灼烧就是利用高温条件并使一些杂质高温下分解成气体,或者某些有机物在高温下氧化,从而去除相关杂质。如从海带中提取碘时先灼烧去除海带中的有机物。
3、煅烧
煅烧是利用高温条件加热固体物质,其目的是无机盐(如碳酸钙)分解成氧化物。或改变固体晶体结构,使一些物质能溶解或更易反应,如煅烧高岭土等。
4、浸取
浸取是向固体中加入适量的液体或溶液,使其中可溶性成分溶解,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包括水浸、酸溶、碱溶和醇溶等。
5、酸浸
酸浸是利用酸,如稀硫酸、盐酸、浓硫酸等来浸取固体物质。酸浸时,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常常以可溶性金属离子的形式进入溶液,而非金属氧化物保持不变。
6、碱浸
碱浸是利用酸,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来浸取固体物质。碱浸时,非金属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常常以可溶性金属离子的形式进入溶液,而金属氧化物保持不变。
7、结晶
结晶是从溶液中提取可溶性固体。一般采用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两种方式。在可水解盐结晶时,要抑制盐的水解。如MgCl2溶液的蒸发需要在不断通入HCl气体的氛围中进行。
8、过滤
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或者结晶固体)和溶液的方法。需要分清楚后续过程需要滤渣还是滤液。在过滤之后,一般要进行洗涤操作。要滤渣时洗涤是为了防止固体表面含有杂质的溶液,要滤液时洗涤是为了减少溶质损失。
9、洗涤
洗涤是洗去滤渣表面的杂质。洗涤时可以选择不同洗涤液,如热水,冰水或者乙醇。选择标准是尽量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如洗涤食盐晶体表面含有的硝酸钾溶液时用热水,洗涤硝酸钾晶体表面含有的食盐溶液时用冷水。
9、酸化
酸化是指加酸(硫酸、硝酸等)使体系由碱性或中性变成酸性的过程。如碳酸化是指通入二氧化碳进行酸化;加入的酸一般不会与原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一般常用的酸是硫酸、盐酸等。
11、碱化
所谓碱化与酸化类似,是指加入碱(或碱性氧化物)使体系酸性减弱的过程,其目的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如若要除去Cu2+溶液中混有的Fe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值。
12、氨化
氨化是指通入氨气或加入氨水。氨化一般有两个目的:①进行碱化,促进金属离子沉淀;②发生络合,促进金属离子溶解。如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稀氨水,首先溶液碱化,生成氢氧化银;然后氢氧化银继续和氨水作用,生成银氨络离子。
13、氧化
所谓氧化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氧化剂(如过氧化氢),促使某些元素升价。如除去溶液中亚铁离子时,先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然后碱化形成氢氧化铁沉淀除去。
14、加热
加热是常用手段,其主要目的加快反应速率(或溶解速度)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如煮沸可以促进盐类水解。
以上就是化工操作方面的一些小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欢迎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
|